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

主题:【每日话题】深圳最美女孩造假,还有多少新闻在消费大众情绪?

发表于2013-03-28

对最美人物的好感、对正能量的渴求、对弱势群体的同情、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,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,变成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。前不久因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,深圳一90后女孩“文芳”爆红网络。3月26日,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了这一“深圳最美女孩”,但仅一天之后,这个图片和新闻即被证伪。

最后发现整个行为是某商业展的炒作。目击者称,图片共拍摄了两次,分别为3月24日和25日下午,每次都是以喂饭来摆造型,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,“
深圳最美女孩”并没有帮助老人寻亲,更没有真的将老人带走。

披着正能量的外衣,消费人们对最美人物的好感,遂商业之实惠,这样的策划还真是“聪明”。2011年,另一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网络策划曾被曝光:一位眼疾患儿的母亲在网上募捐,却遭遇一位网友的高调挑衅,“有本事在广州街头跪爬一公里,我马上给你捐两万元”,“两万块钱还不够给我女朋友买支口红”。这个回帖同时发酵了网友的愤怒和同情感,变成了募捐的巨大推手。结果证实,募捐是一场精心策划,挑衅的网友即策划者本人。虽然患病的孩子和清贫的母亲都是真的,但情绪被策划、同情心被操弄还是让参与者感到愤怒和尴尬。

在上述两个例子中,新闻都在消费大众的情绪。今天网络讨论中的热点,几乎都会进入正式新闻报道的范围。从上述两个例子也可看到,很多正规的新闻媒体都曾“热情”地参与到报道和传播中。在这样的传播中,新闻成为消费大众情绪,新闻被证伪,结果不算太差。也许最糟的,是那些隐性地消费着大众情绪的报道——有些报道喜欢将臧否的对象“泛官方化”,不分青红皂白地贴上“公权力”标签,既能吸引眼球,又给大众留下向体制开炮的正义感;有些报道则喜欢臆测经济政策动向、制造相关领域的紧张感,操控大众的和消费。转型期的社会是一座情绪富矿,民族主义、仇富情绪、不安全感、拜金心理都曾经被新闻点燃。在这当中,最常见的是上纲上线的戾气,最少见的是就事论事的平和。

新闻变成炒作,消费人们对最美人物的好感,这样的炒作手段未免太过分了吧

 深圳最美女孩造假,新闻消费大众情绪,这事大家怎么看?

发表于2013-03-28

能不能以后不要这娱乐大众,消费大众的情绪了!

发表于2013-03-28

.。。叫人情何以堪啊,人们的善良就这样被欺骗了

发表于2013-03-28

为自己的同情心哀悼

发表于2013-03-28

这都是假的?这世界还有什么是真的啊?

发表于2013-03-28

唉 真心是要为自己的同情心哀悼

发表于2013-03-28

真的是在消遣大众啊

发表于2013-03-28

对最美人物的好感、对正能量的渴求、对弱势群体的同情、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,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,变成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。

发表于2013-03-28

一起丑陋的炒作

发表于2013-03-28

这年头,最常见的是上纲上线的戾气,最少见的是就事论事的平和。

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